


當你在Google中搜尋「周杰倫」時,以前看到的可能就是一長列包含各種網站來源的影音圖文「資訊」,而現在最新的Google搜尋將推出一個「知識圖譜」功能,同樣搜尋周杰倫,現在你可以在搜尋結果右方看到一個結構化的「知識百科」欄位,裡面把散亂的資訊「重組」成關於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的有意義條目,讓你可以更快速的認識這則知識,探究這則知識更深入的內涵。
說得簡單一點,就是以後Google搜尋結果右方會出現一個「小百科」,這個小百科的內容一樣來自於Google搜尋,只是經過了「知識化」處理,讓內容呈現出更有邏輯的關聯性、更直接的摘要,以及關於事實的內容。
這項Knowledge Graph新功能,現在開始將會在美國版Google率先陸續推出,其他國家的版本則還不確定什麼時候會上線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先上英文版Google玩玩看。
或者看看下面這段影片介紹。
Google搜尋最新的「知識圖譜」有哪些特殊功能呢?
首先,當你搜尋某個條目時,如果有各種歧異,現在會在右方直接列出相關歧義的「圖文摘要」,讓你快速判斷應該轉入哪一個條目做深入搜尋。

而當你搜尋一些「事實知識」時,Google就會在右方直接列出關於這則人事物的小百科,這些內容包含了「類似於」:
- 1.維基百科的摘要與連結。
- 2.人物、地點、事件的身家資料欄位。
- 3.人事時地物的延伸連結。
- 4.這則知識的其他相關知識條目。
Google號稱自己已經建立了35億個知識元素,並且結構出5億個知識條目。

而百科欄位也會隨著搜尋的知識屬性不同而變動,例如搜尋地點時,就會顯示地圖、連結導航功能。
從細節欄位中,還可以看到我們能繼續連結像是這個建築的設計師,或是其他相關建築,進行更深入的搜尋。

而如果搜尋的是人物,則會有出生年月日,或是與這個人物相關的其他人物連結,也會包含這個人物的作品等資料。
這些內容除了快速摘要外,也提供連結讓用戶進一步搜尋。

Google「知識圖譜」最大的意義應該是把原本散亂的資訊搜尋,結構出一個快速有效的「知識百科」。內容還是原本的資訊搜尋,但結構化後,讓使用者更容易了解,更容易深入研究。
例如回到搜尋周杰倫,還可以在百科欄位中看到被整理好的音樂作品連結,點擊後就會查詢相關的音樂影片資料。
Google搜尋從單純的網頁權重、相關性排序,到加入社交推薦力量,到現在進一步結合了知識化的百科,這個改變對於我們搜尋到有用資料來說是有幫助的,推薦大家可以試試看。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